关注官方微信
天天315维权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6月9日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做好核酸检测工作、抓好疫情防控有关情况。
避免盲目扩大开展全员核酸检测范围
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贺青华介绍,聚集性疫情发生以后,要根据疫情防控的需要,科学确定制定核酸检测策略,划定核酸检测的范围和频次,避免盲目地扩大开展全员核酸检测的范围。将受检的人员按照风险等级由高到低依次开展核酸检测。封控区应该在24小时内完成首次核酸筛查,管控区要在48小时完成首次的全员核酸筛查。也就是说在疫情发生以后,一定是根据疫情防控的需要,把核酸检测的人员、范围、频次统筹安排,中、高风险地区和封控区、管控区人员不得外出,但是疫情发生地的低风险地区和防范区确需出行的,需要持48小时的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各地可以根据疫情防控的需要进行调整。
此外,贺青华表示,没有发生疫情也没有输入风险的地区,查验核酸不应该成为一种常态。
15分钟核酸采样圈建设不能搞“一刀切”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表示,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当中,像口岸城市、省会城市和千万级人口城市,由于疫情输入风险比较高,因此在这些城市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有利于为应检尽检和愿检尽检的人群提供更加便利和便捷的核酸检测服务;有利于提高疫情监测预警的敏感性,筑牢疫情预警发现的体系;也有利于更早地发现潜在风险,更快实施防控措施,避免出现大规模和暴发式的聚集性疫情。
郭燕红特别强调,15分钟的核酸采样圈并不是要求所有城市都要建立,主要是集中在疫情输入风险比较高的,特别是人口多的大城市。是否要建设15分钟的核酸采样圈,主要是根据当地疫情发生发展的情况和防控工作的需要,因时因势来确定,不能搞“一刀切”。
核酸检测技术在我国已经过数十年发展和完善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长许文波介绍,核酸检测技术包括很多种,比如常规PCR、实时荧光PCR、核酸等温扩增技术、核酸杂交技术,其中病原体检测领域应用最广泛的就是实时荧光PCR技术,我们日常所提及的“做核酸”“核酸检测”“区域筛查”,一般就是指的实时荧光PCR检测这种方法。
针对新发现的或者新出现的某种特定病原体,比如病毒、细菌或真菌,需要在疫情早期获得病原体的基因组序列,才有可能在短时间内研发出针对该病原体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实时荧光PCR检测试剂,为广大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相关病原体核酸筛查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在新冠疫情发生之前,核酸检测技术在我国已经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和完善,设备、试剂已经国产化,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已经广泛应用于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手足口病、病毒性腹泻、乙型肝炎、艾滋病等传染病病原体的核酸检测、监测或筛查。目前,包括新冠病毒在内的我国40种法定传染性的病原体都可以通过实时荧光PCR技术检测相关的病原体。
采样拭子属医疗器械 对个体没有伤害
针对怀疑采样拭子含有刺激性物质会对身体造成严重伤害的传言,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李金明介绍,采样拭子看起来像棉签,但并非棉签,它的材质是聚酯或者尼龙纤维,和日常生活中的牙刷较类似,但采样拭子在做的过程中,是成百万个微小的纤维垂直均匀地覆盖在拭子柄端上面。采样时就像牙刷刷牙,但它是刷口腔里的咽后壁取细胞,再把采样拭子放到采样管里去,后续由实验室进行相关的检测。
李金明说,采样拭子属于医疗器械,生产环境和要求非常严格,质量监管也有相关标准,最基本的标准就是无毒无害,采样拭子生产过程中间不会产生有害的物质。
在采样时,有的人张开嘴软腭就把舌根合在一起了,采样人员想保证采样质量,就会往里探,要找咽后壁、扁桃体,这时有的人刺激反应就非常强烈,出现了呕、咳,但是一旦采样完成以后,就很容易缓解。所以采样对我们的个体没有伤害。据央视新闻